上善若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上善若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转 南怀瑾的<老子他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的人生艺术
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能有一项的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垂千古了。我们来不及细数历史的古今人物,但从平常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大王的居分阝,到周文王的以百里兴;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只是人类历史的事迹大多,一时也讲说不完,姑且到此为止。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应为他呜咽兴悲了!
如何才能写出才文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什么是奇文呢?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能吸引读者,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往返的佳篇妙作。创新不一定能出奇文,但奇文一定是创新之作。没有新颖之处,奇从何来呢?为了对高中生创新作文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我收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满分作文。细细分析一番便不难看出,那些奇文妙篇,或奇在内容:选材新颖、独辟蹊径;或在角度:一粒沙中见世界,切入点巧妙异常;或在形式:谋篇布局高人一筹;或在语言:飘逸俊秀、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或在思想:深刻透彻、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 奇文毕竟是奇文,出类拔萃,非普通学生所能及。但它作为一个榜样,能给我们许多启发,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也是可以走近的。 走近奇文,从创新开始! 何谓创新?创新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似乎创新从来没有过,是我们这一代的一个重大发现,是一根解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救命稻草。1998年出现了“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接着1999年又出现了至今延用的“话题作文”高考模式,且眼前并无被取代之势。它向我们明确地传达着中学作文教学急需创新的重要信息。一时涌现出了许多创新作文方法,譬如:轻松作文、快乐作文、情境作文、绿色作文等等。看着这些方法,我曾一度激动,名字太诱人了!然而,真正提高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的轻松、快乐之事。当创新本身成为目的,学生也就越来越沦为工具和手段了:不是学生高举创新这面大旗奔向幸福的阅读思考写作生活,而是考试和教师想利用学生来证明创新本身的力量。这时,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学生激情的飞扬、个性的彰显,看到的只是学生为创新而创新,为形式而形式的花里胡哨的习作。 写作又叫创作,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谓创新作文最多只能看作是个强调。或许就是针对目前中学作文的惨状。 一篇作文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如果要讲创新,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套用歌德对“整体美显现”的认识来说明写作会是恰当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篇美文。他说:“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歌德《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我就从这说开来吧,借着创新的名号。 一、材料:见到不等于得到 1、多观察 “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见到的东西可能只是习以为常的东西。要成为写作的材料,首先就要学会观察。部分同学缺少观察意识,观察方法模糊,尤其是对细微处的观察容易忽略。观察不仅仅是“看”,而应是“六官齐放”,即眼、耳、鼻、口、手、脑都动。看就看个清楚,听就听个明白,闻要闻得透彻,尝要尝出真味,就是想也还要想出个所以然,想出深度。如果充分利用感官紧扣事物的特点,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在具体写作中还愁没有材料?只怕还需去粗取精,细心挑选,为表达意图服务了。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事物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要做到准确、透彻,必须“身体力行”,偶尔一次不行,需长期坚持。平时应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抓住其特征,才能写出好文章。 诗人何其芳曾热情洋溢地把广阔的生活比作浩瀚的海洋,学习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广阔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去尽情领略大自然这部伟大的书,去吸取大自然的乳汁,就是让学生去翻阅浏览社会这部鸿篇巨制的无字书,去体悟社会万象的豪放与悲壮。 2、多阅读 观人生世相是阅读我们身处世界的无字书。我们更应该阅读纵横千古、累积了人类丰厚智慧的有字书。“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你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叶圣陶语)。我曾多次向我的学生声称:四大名著,你至少挑一本你感兴趣的来仔细阅读,你的语文成绩就能在你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因为据我调查在初中时期就阅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他们的语文成绩、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是在同班同学中的优胜者。我校为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比如每周有堂阅读课,供同学门到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籍,在班级不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集体订阅《中学生读写活页》《中华活页文选》《中学语文报》等。 详尽观察,多阅读多思考,还需展开想像和联想的翅膀,学会做笔记,写日记或观察小文章。培养放开思维,自由、灵活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体味感悟生活,写出个性作文的能力。 二、意蕴或曰思想的缺席,折断了写作的翅膀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多么脆弱的生物啊,是思想让我们强大起来!如果没有思想,那就一定是“人关在笼子里,老虎们挎着照相机在笼子外面参观游览。”(弗罗姆语) 作文就是表达我们的生存感受,是我们所思所想的凭借。表达什么呢?我们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呢?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天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等等实际上都是表达,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身的信息。书面表达则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和更为细腻、深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探讨生命存在的论证空间,其所强调人之存在,不只在于身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在”乃在于“思想”的存在。面对平庸繁琐或单调的日常生活,我们可曾扪心问过自己: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每天在做什么?我做得好么?我这样做值得吗?怎样做会更好?从这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拷问中,我们就能保持心灵的觉醒,行事的清晰,思考的持续并真切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们应该习惯通过思索,来彰显、表达我们的存在! 在思想的深度和丰富性上,我想着重强调批判力和想象力。 1、批判力 批判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思考就应该是个性化的,批判就无法回避。但批判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从而厌世、颓废。现在许多学生在向一些网络作家和少年写手乞灵,文中充满了悲观感伤的气息,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而言,它至少包括三层意思:(1)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2)批评,如自我批评;(3)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或有用的和无用的,去分别对待。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为了建设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需要批判。 中学作文教学目前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如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爱国、亲情、友情、助人为乐、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追求坚韧的品格、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为此,我曾可笑地为同学列举了一个写作的基本套路。第一段:提出问题、论点。第二、三段:道理分析、事例证明(比如运用诗词曲赋、名人名言,力求旁征博引)。第四段:联系实际,进行升华,或以小见大。 在先前的语文教育中,批判意识是很少触及的。这就势必要求我们重新以作文的角度来认识“批判意识”。高中教材中钱钟书先生的《读》为“批判意识”的切入做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榜样。我们教师终于可以借机教育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生活不能只描述成玫瑰色的梦幻。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教会学生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就不至于让学生一面对挫折就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批判是对既定规范的怀疑和反思,从真理意义上讲,思想的价值也就在于质疑和批判,在于它的现实的针对性。而目前对学生思考有所表现的议论文,却不是注重思考,而是注重论据的堆积,以摆材料代议论,人为地制造排比,生硬地增加事例,缺乏现实针对性,是一种虚假的思考,抽象的思考。一次议论文的经历,不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和不合理现状斗争、追求真理的行为,而是虚假地树立一个假想的敌人,然后借助空洞的语言赤手空搏。”《新作文》主编赵学文进一步指出,在思想单一的前提下,学生作文的情感必然是单一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从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新鲜的散发着无限热力的生命,而往往是平面的具有统一模式的仿佛在同一把剪刀下裁出的纸人。不敢倾诉心底生命的律动,不敢正视个人的隐私,不敢喊出爱与恨。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特定时代的个性,也有历史的和人的共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中学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作文就是思考的显现。所谓创造,主要是指表现在作文中的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见解: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创造;也只有是自己的,才是创造!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 2、想象力 作文的深度离不开批判意识,作文的丰富性则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南怀瑾说:“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造成的:一个苹果是牛顿发现的,引来现代文明社会,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产生了人类,是艺术想象。”学生们在写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想不开。能否想得开关系重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的作文能旁征博引、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有的作文干巴巴。借助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高感受和抒发美的能力。想象的孪生姊妹是联想。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此及彼地反映事物间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譬如由一条弧线,你能联想到什么?“鸟儿在疾风中 / 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