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台词 > 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话剧深度解析?

2024-12-07 16:49:53经典台词1

话剧《哥本哈根》是以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瑞特的亡后灵魂的回忆与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这个至今没有揭开的谜,对于二战期间原子弹的研制与付诸实战、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核威胁、未来科学与人类生存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哥本哈根》通过解密这次“哥本哈根会见之谜”,展开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

哥本哈根话剧深度解析?

有人说,戏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从来对影视方面接触较多的我,对影视的认同感显然要过于戏剧,但是在看到《哥本哈根》这部话剧后,观念却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改观。我个人是不喜欢某些打着“先锋”“试验”的牌子,而内容低级简单,靠愚弄和嘲讽大众来取悦观众的话剧。现代的戏剧界已经被擅长于戏谑和愚弄的先锋派之风吹得够久了,观众对于作品的思想性也越来越不看重,而《哥本哈根》作为一种严肃而深刻的戏剧出现,却是实实在在的改观了我们对于现代话剧的看法。

首先从布景上来讲,排演《哥本哈根》的布景较为简洁,白色的椭圆形舞台,白色的墙壁,嵌在白色墙壁里可以随时打开的两扇门。这两扇门隔开了两个世界,门外是金色的白桦林,那是人的世界;门内是白色的冥界,灵魂游走聚首之地。一株枯索的白桦树,三只象牙般洁白的椅子,三个死后聚首的灵魂。一切的欣赏视野都被牢牢地锁定在这个台子上面,舞台元素简洁而直接,看似空洞却又十分抓人,作为这样一个仅以谈话来吸引观众的话剧而言,这样的布景实在是干净,在不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好的把观众的吸引力紧紧把握在舞台上。

从整体结构上来讲,《哥本哈根》是可以被分为四段的,这四段分别是被三个幽灵演绎了4次,每一次都提出不同的可能性。他们不断地重回1941年的傍晚,面对当年的困惑,但结果总是陷于迷雾,直到最后都没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整个故事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演绎中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取向,或者可以说全程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是一个围绕着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的思辨,围绕着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的思辨;围绕着个人对于祖国的忠诚与否的思辨、围绕着原子弹爆炸后城市里满目狼藉和尸横遍野的思辨等等。四段的演绎其实都是在重复辩论着一个问题,那就是1941年海森堡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这个问题又直接牵扯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制造方是邪恶的德国纳粹还是时处正义一方的美国,进而也牵扯到千千万在原子弹爆炸死去的人们身上。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jdtc/106188.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守望先锋,d.va爱你哟什么意思?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