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经典台词?
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汗流浃背对身体是有益的。
我在他的眼神中感受到比大人还要看透现实的人生观。是的,眼前这位少年,在这个年纪就经历了丧父之痛。哀伤的深度和年龄是无关的。他所失去的不是我能轻易理解的。
小孩很难照着父母的期待成长的。
每个人都有一两个不愿意想起的童年回忆吧,就算是家人,也没有权力不经允许就打开人家的回忆。
我光应付自己的人生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阿甘正传珍妮深度解析?
1994年是电影史上的大奇迹年,与《阿甘正传》一同pk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狮子王》等一系列大牛货。《阿甘正传》更是强中立强,在票房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故事,但又不是一个完全关于美国人的故事,其价值观在许多异质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共同之处,让人感到共鸣,这也是它取得全球性高票房的关键。
珍妮这个人物形象与阿甘相比具有较深的悲剧色彩。珍妮是典型的矛盾型人格,甚至有着自虐倾向,这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会分三个年龄段来说。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
珍妮的童年与阿甘一样都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又与阿甘不同。阿甘有着一个全世界最爱他的妈妈,珍妮却有一个爱喝酒家暴的父亲。有一句台词暗示着珍妮可能受到过来自父亲的性侵犯。他(珍妮的父亲)经常亲吻和抚摸她和她的姐妹。那时珍妮的最大愿望就是变成小鸟,飞出这个绝望的家庭。
幼年时的经历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珍妮的性格,从她对男人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二。一方面,她反抗男权,把亲生父亲送进了监狱,让企图猥亵自己的男人滚。而另一方面,她又依赖男人,例如去拍摄花花公子、学生领袖扇她的脸却无动于衷等等。仔细观看影片会发现这种例子很多。
第二阶段;初入社会(60—70年代)
这个阶段的珍妮是迷茫的,她怀着摇滚、激进、想要改变社会的理想去飞翔,却没有一双坚强可靠的翅膀。因此当理想破灭,这种为梦想奔波的活力,只能成为毫无目的的流浪和毫无责任的逃避。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乱成一锅粥的社会现状,前线进行越南战争,后方人民积极地进行反战游行、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相继进行,而珍妮在这种社会乱象中开始了自虐式放纵自己(性解放、吸毒、甚至想要自杀)。这一时期的珍妮与不想未来、只活在当下的阿甘不同,她对现状不满,总想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具体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估计珍妮自己也不知道,她就像一只不知道该飞往何处的鸟儿,当鸟儿在天空中迷茫之后,坠落似乎成了唯一的方向。
第三阶段;垮掉的时代
梦想破碎后的珍妮像当时美国很多年轻人一样,开始变得颓废不堪。这时珍妮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阿甘的身边,她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澎湃的理想和活力,只剩下了死水一般的平静。唯一让死水掀起波澜的就是阿甘的告白,或者说是阿甘的爱让珍妮重新拥有了生活的信心。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欧美资产社会潮流重新回到了传统和家庭,伴随着越战的结束和石油危机的顺利度过,垮掉的时代也结束了放纵。在这种社会大背景和阿甘的影响下,珍妮开始渐渐战胜自己的心理阴影,直面过去,直面童年恐怖的小黑屋。
下面我对珍妮来进行一个简单地总结分析,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珍妮确实有点作,她总想去过有意义的生活,但无论是反战游行还是当嬉皮士,这些意义都是外界赋予的,珍妮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自始至终都在随波逐流。当珍妮满身疲惫的回到阿甘身边时,本心一定是想留下来的,或者从利害角度来说,此时的珍妮完全可以轻轻松松的当一个富家太太,可是她却离开了,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阿甘。直到珍妮找到正当工作,成为一个独立而坚强的母亲,才鼓起勇气对阿甘求婚。
珍妮的心理曲线异常动人,甚至比男主阿甘的还要有戏剧性,阿甘用温暖的童年治愈了一生,而珍妮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珍妮更加接近我们这些具有缺陷的普通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珍妮为什么一次次的离开阿甘?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珍妮这个人物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下面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在珍妮充满幻想的年纪里想成为和琼·贝兹一样的歌手、想成为嬉皮士,香果有意义的人生,但是她却迷失了方向,而阿甘也不理解珍妮的诗和远方。因此他们总是不断的相遇又不断地离开,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追求生命的意义。直到彼此成熟,才一起度过了珍妮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