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少年的你》?
我们人类居住在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无处可逃。
——阿尔弗雷德
如果仅用“校园霸凌”来解析这部电影,我认为那还远远不够,它所能引起共鸣的人,绝不仅仅是受过校园霸凌或者实施过校园霸凌的群体。
它真正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人在少年时期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便是“逃离以往的生活,超越现在的自我,迈进成年人的世界”,这才是我们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久久无法平静的真实原因。
正如阿尔弗雷德所说,我们“无处可逃”,部分成年人可能会懂得这个道理,但少年人却不懂,所以这部电影是以少年人作为视角,诠释人们普遍在这个问题上的挣扎。
然而其实我们那时候并非“无处可逃”,我们只是不知道自己要逃的是什么,我们又将要逃亡向何处去,这才是痛苦和行为的根源。
1、陈念——逃出内心的自卑
陈念(周冬雨饰演)想要的是成年,不知是否是有意安排的谐音。在影片中她有一句话“我只是想走出去,为什么那么难”。她以为自己要“走出去”的仅仅是考上大学去北京,换个地方生活,这样一来她便可以逃离魏莱等人没完没了的“校园霸凌”、和隔三差五来家中讨债的债主、还有身边那些冷漠无情的冷嘲热讽。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做一番设身处地的大胆假设,会发现她“走出去”的不过是生活的另一个泥潭。这个假设是这样:假如陈念在胡小蝶跳楼自杀后没有去替她盖上衣服,又或者她最后没有失手推倒魏莱,而以陈念的成绩顺利考上北京的大学后,情况又是怎么样?
那时陈念可能会如她所说的那样,她妈妈在她大学旁边去开个小卖部,她带着同学都来照顾生意,母女两躲过了追债的人,去到了一个别人不知道她们过去的地方重新生活。
这时的陈念拥有新的同学,新的朋友,内心深深的孤独感得到释放,不必为高中时面对的问题惶惶不可终日,似乎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但真能摆脱得了过去吗?
她怎么能保证她的家庭就不会被别人所知道,又怎么能知道大学里会不会有“王莱”、“刘莱”、“张莱”。如果她在大学时候谈了恋爱,男朋友很爱她,可以不在乎她的家庭背景,可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男朋友家里在得知她母亲是个“失信”人员后,反对自己的儿子和她在一起,她那时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切呢?
又或者上天对她有所眷顾,使她今后的生活一路上都风平浪静,但工作中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吧,比方说有背景有手段的人,比努力聪明的她升职更快,那时她内心的自卑感又会被现实给逼出来。
所以陈念要“走出去”的并不只是高考,而是要逃出以往的自我。陈念并非一个柔弱的人,她内心有一份很多人都没有的坚韧,她知道自己再忍一忍就能够考到北京去,再忍一忍就能摆脱现在的处境。
电影中打鸡血般的宣誓,正是她内心中情绪的宣泄。她生活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之中,母亲为了生活,需要从事一些不那么体面的工作,甚至用些坑蒙拐骗的手段,陈念不喜欢这样的母亲,但也没有办法去恨这样的母亲,在影片中,陈念面对自己母亲和家庭时,更多的情绪是无奈。
母女两相依为命,但母亲并没有撑起一个完整的家。家庭生活中,所有的希望都落在陈念一个人的肩膀上,母亲并不独立,把今后的人生都交给了陈念,这使得陈念面对巨大的压力,要是她考不上大学,母女两人都没有生活的希望。
正是在这种情绪之下,使得陈念更加的孤独,她无意识的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去和同学进行交流,心中唯一的目标是考大学,所以她说这里“不需要朋友”,她需要的只是考上大学后完成家庭境况的逆转。
家庭造成她的压力,压力造成她的孤寂,孤寂造成她的倔强,而倔强反应在外,造成她与别人的格格不入。
带着这样的情绪和压力去完成一个目标,是很难有快乐可言的,但这又正好体现出她内心的坚韧,而坚韧和自卑本来就是一对共生体的两面。
阿尔弗雷德在其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陈念解决不了她家庭中的问题,因为她还太年少,以少年的躯体是对抗不了现实的残酷。
所以她在课本上写下了王尔德那句名言“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是她对成人世界的渴望,对她来说,头顶的星空便是长大成人,那时可以有独立的经济,不再受制于家庭,带着家庭逃出阴沟。
可是她还太小,不懂得要仰望星空,首先是要直面自己所在的阴沟,不懂得成年人的世界即使仍在阴沟里,也要装作在星空一般。
2、小北——逃出没有希望的人生
小北(易烊千玺饰演)的生活比陈念更糟,虽然同样是生活在阴沟里的两个人,但陈念能够仰望星空,而小北却什么都没有。
他从小被父母遗弃,混迹在社会底层,遍体鳞伤是家常便饭,他只能通过拳头来保护自己残缺的人生,通过暴力来维护自己内心的自尊和人生的价值。
他最大的问题是他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他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希望,他只是清楚的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混混”。直到他遇到陈念,一个和他有些相似的女孩,他对陈念的感情可能并非仅仅出于少年人对爱情的渴望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同病相怜的共鸣感。所以他不顾一切的保护陈念,其实是在保护他自己内心燃起的一丝希望,通过保护陈念使她完成人生的目标,以此实现他自我生命的救赎。
我们读书时应该都有同学是这样的人,他们成绩不好,调皮捣蛋,在老师和优等生眼中他们一无是处。这种学生中其实也分了两类,一种是品性有问题,或欺软怕硬、或毫无诚信,这种人几乎都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有关系,当他们步入成年后,仍然是一副这般卑劣的模样;另一种是纯粹调皮捣蛋,但品性不坏,内心依旧善良,你只会觉得他是青春阶段的懵懂才做出一些卑劣之事,这种人步入成年后,往往会进行蜕变,即使不会变得高尚,也不太会继续卑劣。而小北显然是属于后者。
小北从小的经历使他面临生活中的问题时,总是高估其难度,他所接触的生活对他很冷漠,致使他误以为生活本身就是永远的冷漠,所以他在外表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冷漠的躯体,不苟言笑,用帽子把自己的脸遮起来,这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
他不敢主动去接触别人,不敢轻易的将自我的爱奉献给别人,因为他担心受到伤害,就像从小生命中缺失的家庭的爱一样。但其实在这样冷漠的外表下,却往往是有着一颗渴望获得别人爱的心,当他一旦感受到别人投来的爱时,他内心的爱意会奔流而出。比如说他对朋友的义气,和对陈念奋不顾身的保护。
小北的人生是被社会所忽视的,父母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份爱,在人的成长中至关重要,但小北被父母所遗弃,这个社会便没有人会在乎他,他内心是存在着一份强烈的孤独感,使得他与世界所隔绝。能够唤起他内心真实的只有同病相怜的人。
所以当他被打得头破血流时,一个陌生的陈念对他施以了一点关怀,这似乎是点燃了他身体内那颗孤寂的心,但后来因为几句不合适的话他又对陈念大动肝火,这是因为他对自己卑微的保护,通过抗拒世界来保护自己。
不过陈念最终来找他,希望他可以保护自己,这时小北的心扉才彻底打开,他要保护的其实不是陈念,而是他自己,他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获得自己的价值体现,他知道自己对这个世界而言一无是处,唯一有的东西就是一双不那么有力的拳头,但正好是这双不那么有力的拳头,现在有了发挥之地,这是他体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是保护自己自尊的唯一方式。
所以小北要逃出的是他没有希望的人生,他需要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向自己表明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最终达到心灵的救赎。
3、魏莱——逃出被操纵的人生
魏莱(周也饰演)没有未来,同“陈念”和“成年”这个谐音一样,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否是有意安排,或许是一种巧合,但她确实没有自己的未来。在影片中这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人物,她从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在父母在老师面前,一直都是一个乖乖女的形象存在,从她母亲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于她寄予厚望,父母应该为她的一生都设定好了既定的路程,上什么样的学校、做什么样的职业、嫁什么样的人,她的一生走下去都将是平平坦坦,毫无波澜。所以她的人生应该是被骄纵的,同时也是被操纵的。
不难想象魏莱这样的女生,从小应该便是被父母或者老师用来炫耀的,所以她所感兴趣的只是“受人欣赏”,而不是奉献自己所能。阿尔弗雷德认为,这种人会误认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当她进入一个不是以她为众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别人也不以体贴其感觉为主要目的时,她即会若有所失而觉得世界亏待了她。她一直被训练为只取不予,而从未学会用别的方式来与他人相处。
影片中有两个地方表明,魏莱对陈念的敌意并非是因为陈念同情胡小蝶,而是因为陈念在学习成绩上向魏莱发起了挑战。一幕是在食堂排队打饭时,魏莱来到陈念的身边,一副天真无邪、与世无争的样子去祝贺陈念学习成绩的进步,一幕是在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魏莱回头看陈念时那副洋洋得意的表情。
这显然是因为魏莱从小的地位不容挑战,而当陈念无意中成为这个挑战者之后,她便敌意徒生。她也找不到这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只能通过欺凌别人来获得这种自我满足感。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魏莱从小受家庭的操控,这一点在她面对警察时不难看出。面对警察时,不论警察用哪种方式对付她,她都一副毫无所谓、处之泰然的模样,直到警察搬出她的父母来时,她的情绪才崩溃。可见父母的权威在她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
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喜欢有“权威”这种东西强加在自己头上,即使是父母。魏莱从小受这种权威的“霸凌”,并且早已习惯了在父母面前的乖乖女形象,这种形象因为权威的力量不可动摇,但她想改变,她想告诉别人自己不是一个受父母或者任何人可以摆布的人,所以她的方式便是背着父母欺凌别人,告诉别人自己并不是一个乖乖女,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她也不想过那种既定程序的一生,她想拥有自己人生的主导权,想逃出一种被操纵的人生,只不过她找到的方式却把她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了一个“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
魏莱的人生无疑是可恨又可悲的,她逼死了胡小蝶,没有一丝悔意,而后自己也在青春年华时死去,也没有得到一丝怜惜。最可悲的是,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是在何处,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未来,她的一切都是既定程序,她唯有的反抗命运的方式,不但伤害了别人,也赔上了自己。
韩寒说“青春是一场远行”,更确切的讲是一场逃亡,有的人逃出了,就成了大人,有的人逃不出,还是个少年。
比如魏莱的母亲和陈念的母亲,她们在青春时就没有这场远行,所以她们还是想少年一样去看待世界,她们想问题过于简单,不了解少年人的内心,所做的事情往往如同一把把枷锁套在少年的身上。
这种旧式教育常常适得其反,试想一下,要是你老是给孩子灌输“家里穷,你只有靠你自己”、“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走了”这一类的话,孩子能有一个轻松的人生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少年人也是独立的,成年人不应该把自我的意识去强加到少年人身上,更不应该如魏莱母亲那样,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强行施加在孩子身上。
还有些在青春时是逃出了自我,可立马却将少年的自我忘得一干二净,明明刚刚年少过,可偏偏装作不懂少年人,就像影片中那个女警察,一旦觉得自己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后,便摆起了一副成年人的威严,不懂得少年的单纯和感性。
新式的教育老说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可成年人中有多少能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对待朋友的方式和对待你孩子的方式是否一样,你会考虑朋友的自尊心,但你是否考虑过孩子的自尊心,你会对孩子动粗,但你是否会对朋友动粗,你会对朋友敞开心扉,但你是否能对孩子敞开心扉,这些都是考量你是否真正有决心要和孩子做朋友的标准。
《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很不错,仿佛是带着我们这些所谓的“成年人”又重新回头看了一次数十年前的自己,我们那时的自卑、倔强与骄傲都在陈念、小北、魏莱等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的成年,不过是少年的我们被磨去了棱角,并非是脱离了苦海。生活就是如此的幽默,我们曾经千方百计想逃出的自己,如今成了我们手上怀念的过去,如果当真如阿尔弗雷德所说“我们无处可逃”,那我们只能直面生活,尽量过得精彩。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