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穆路斯读后感?
阅读罗马史的人大多起始于对罗马帝国覆亡原因的兴趣,但《罗马人的故事》的作者盐也七生女士似乎更关注罗马强盛的原因,她在前言里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问题:罗马人智力不及希腊人, 体力不及凯尔特(高卢)人和日耳曼人, 技术不及伊特鲁里亚人 ,经济不及迦太基人,但为什么是罗马人创建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引导读者开始了一段跨越一千多年的探寻。
作者总结罗马强盛的原因主要有:
对被征服者的同化和尊重:和东方的专制帝国相比,罗马是非常宽容的,只要缴纳十分之一的行省税即可享受罗马提供的和平红利,只要接受罗马的统治,被征服者可以保留相当程度的自治,更不用说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并且还有进入共和国的权力机构担任公职的机会,只要认同罗马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罗马人甚至可以接受行省出身的人做他们的皇帝,通过对被征服者的同化,使得双方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开放的社会给每个人向上的机会:罗马是一个等级社会,不同等级的人们享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并不相同,但罗马同时也是个积极向异族授予公民权,向底层民众开放上升通道的国家,平民甚至奴隶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成为骑士甚至元老院成员,这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反观雅典追求享有公民权利的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却在向城邦之外的人授予公民权时非常吝啬,封闭的民主最后逐渐的退化。
对法律的尊崇:犹太人以宗教规范行为,但宗教对不信教的人不会有作用,希腊人以哲学引导行为,但对普通百姓的要求太高,罗马人发现对于一个跨越三大洲,习俗、信仰、经济状况千差万别的国家而言,法律是一个有效的协调社会成员行为的依据,可以说法制精神是帝国经久不衰的余晖。
其他的原因,例如先进的政体和权力平衡机制,保证优秀人才被选拔出来的同时避免了权力的垄断,有助于统治阶级理性的认识现实并作出灵活务实的决策;宗教宽容平等政策避免了垄断的祭司阶层的出现及对政治生活的干预;承担盟主的责任,为行省人们和友好国家提供罗马统治下的和平;严格的军纪,对将领的充分授权,等等。
简单来说,罗马社会建立在开放、宽容、责任、信誉这些词语的基础上。这些词语大家今天已是耳熟能详,但我发现两千多年前的罗马人仍然可以给我们好好的上一课,要知道那个时候还是败者为奴和以人活祭的年代,罗马人拥有超前其它民族的认识力和转化为具体政策的执行力的原因是什么?
我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罗马精神的作用,这是一种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伊始于公元前八世纪罗慕路斯兄弟带领三千其它部落的弃民在台伯河畔的七个山丘上建立的罗马城,之后这个移民城市历经挑战,伴随着版图的扩大,罗马人愈发激昂勃发,维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也愈发牢固,对被征服民族的同化作用也越强大。
这种共同体精神的社会动员能力之强大,在汉尼拔战争中可见一斑;
这种共同体精神如此的自信,使得罗马人可以毫无障碍的学习其它民族的长处,甚至选出了三代出身于伊特鲁里亚的国王,也接受行省出身的图拉真,哈德良为罗马皇帝;
这种共同体精神崇尚质朴刚毅,摒弃了雅典的阴柔退化,罗马军团在战场上罕逢敌手是最好的证明。
罗马和雅典一样,起源于城邦,罗马和雅典不同之处在于罗马后来发展成了国土国家,这个转变过程经过了数百年的辛苦耕耘,更获助于在历史转折点来临时出现了凯撒这样不世出的天才,并经由奥古斯都苦心经营后,帝国进入了新的全盛时期。罗马从公元前八世纪建城开始,历经王政,共和,元首制等政体,一直到二世纪末五贤帝时期,从台伯河畔的小城,发展到将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统治超过六百个民族的大帝国,上千年的时间中国势一直保持着上升或稳定,这份荣耀,难怪让西方人念念不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蜿蜒的上下水道,以及大浴场,竞技场,神殿,凯旋门,广场,记功柱等等,这些是看的见的罗马,同时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罗马,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私人作用的公共事业政策,广收薄赋简单易行的税收制度,惠及寒门子弟的教育基金制度,对低收入人群免费发放小麦的福利制度,保护中小自耕农的农地法案,退伍老兵的安置政策,这些社会制度的实施和战场上的胜利一样,同样也可以告诉我们帝国的大厦是如何经过一砖一瓦的堆砌而成。
今天的我们与生活在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人不同,我们知道罗马在三世纪发生了持续了几十年的危机,知道戴克里先之后帝国开始向绝对君主制转变,我们也知道在公元476年奥迪亚克为西罗马帝国落下了帷幕,所以在了解帝国强盛之路的同时,会越来越难以抑制心中的疑惑、伤感甚至痛心:帝国最终还是覆亡了。
为什么凝聚了凯撒的心血,由奥古斯都,提比略巩固,图拉真,哈德良,奥勒留耕耘的固若金汤的莱茵河-多瑙河防线在四世纪被蛮族屡次突破,千疮百孔?
为什么在布匿战争时期,一次次数万军团将士连同他们的将军全军覆没后,元老院都能马上选出新的执政官,组建新的军团,将他们送上前线,而五世纪时罗马人却顺从的接受了法兰克人哥特人的统治,享受起了“蛮族统治下的和平”?
为什么共和时期得胜的将军能享有罗马男人最高荣耀的凯旋仪式,而被誉为最后的罗马人的斯提里科为帝国征战一生后,仍难逃被罗马皇帝下令处死的命运?
为什么罗马城被称为永恒之都,曾经让行省人无比的向往,而后来在基督徒眼中看来罗马却是个罪恶堕落的世界,并为其衰亡而欣喜?
帝国衰亡的原因之所以吸引了无数历史学家发微阐精,也许就因为她曾经如此的辉煌过。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原因,如经济基础和结构的变化,基督教的出现,和蛮族之间的力量消涨,帝国财政的恶化,疆域过于广阔等等,但我们还是会忍不住要问:这些问题为什么在元首制或五贤帝时期没有爆发,却在四世纪时将帝国逐渐的压垮了?如果将这一切都归因于罗马精神的丧失,那什么时候罗马人开始对帝国失去了热爱?
人们往往在病痛威胁到生命时才发现自己染上了沉疴,却无法在病毒刚入侵时及时察觉,也许作者认为我们无法确切捕捉帝国衰亡的第一个征兆,也许她认为任何事物都难逃死亡的结局,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于是她没有做出大段细致的阐述,而选择了记录下这个过程,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罗马衰亡的过程(阅读君士坦丁之后的历史时我已经感到很压抑了),并理解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
相比较其它帝国,罗马的强盛期是最长的,衰亡也是最缓慢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罗马覆亡后,其法律,政体,社会文化以某种形式一直得以延续,我们可以从欧洲和美国历史中发现很多罗马帝国的影响。
罗马人在思想史中的位置远不如在法律史,建筑史,战争史甚至科技史中醒目,这和罗马千年的编年史长度显得有些不协调。也许思想只有在痛苦绝望或悠闲无聊中才会被激发,对于戎马倥偬的军团将士而言,蓬勃的国势给他们希望,残酷的杀戮刺激他们的神经,这大概就是罗马人的命运吧。
人类个体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未来充满着未知。也许有一天我有机会拜访一处罗马遗迹,在一片废墟中亲手触摸几千年前留下来的大理石廊柱,想象这里曾经是繁华的城市,之后又经受过千年的日落月升,风吹沙拂,唯一陪伴它的是曾经的市井喧闹,马嘶剑吼,我会忍不住问:罗马人,你又凭借来什么来面对这短暂又未知的人生?
我们应该从罗马历史中得到世事无常的感叹吗?也许看历史书很难没有这种感觉,但我们还是得提醒自己:历史的车轮不会为罗马人停下,也不会为我们停下,拍去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进吧。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