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汉双语教育实施时间?
凉山双语教育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78 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双语教育真正开始在地方政策中落实。政府部门和少数民族群众都非常认可双语教育政策,各类教材的编制和教师的培养都有着良好的起步。最重要的是,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基本确立。一类模式是指从小学到高中,各学科均以彝语教学,此外单独开设一门汉语课程。二类模式指从小学到高中,各学科均以汉语授课,另外单独开设一门民族语言课程。一类模式针对的主要学生群体为居住在彝族聚居区,母语为彝语的学生。由于农村缺乏学前教育机构,这类学生进入小学前几乎不会使用汉语。因此,一类模式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迅速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学习基本的汉语,这是一类模式学校的重要教学目标。二类模式学校的目标则是保护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让不懂彝语的彝族学生可以接受彝语和彝族文化教育。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17年。2005年1月,凉山彝族自 治州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双语教学的价值。该文件提出了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的规划、资金投入、学生资助与补助、师资安排、课程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研支持等方面的诸多举措。这一阶段最大的变化是开展了双语教育与高考升学的接轨工作,尤其是拓宽了一类模式高中学生的升学渠道,并且采用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这一阶段,发展一类模式学校是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一类模式学校的学生由于汉语水平差,在就业上存在障碍,家长普遍更愿意让孩子进入二类模式学校学习汉语。
第三阶段,2018年后。2018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双语教育工作的决定》。文件提到双语教育面临自然条件、招生体制和就业趋势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并导致一些瓶颈问题。四川省调整政策后,从2017年高一新生即2020年高考起,凉山的一类模式高考试卷除汉语文、英语外,其他科目试卷统一用彝文呈现,学生可选用彝文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卷。在这一背景下,该文件确定了两类模式的布局方案,在学籍管理、民族语文考试成绩计入总分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激励,在双语教师的高校培养、双语教育毕业生就业机制、教师在职培训、彝文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这一阶段,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二类模式的双语教育。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