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
事例一:
![“宠辱不惊?](http://www.aotaiyeya.com/zb_users/theme/tpure/style/images/lazyload.png)
唐太宗在位时期,卢承庆曾担任“考功员外郎”的官职,专门掌管官吏考绩评功。据说,卢承庆对待考功工作非常公正负责。有一次,一个负责运送粮食的督粮官,由于发生沉船事故而受到了处罚。卢承庆在给他考绩评功时,就把他评定为“中下”等级,并且通知了他本人。官员得知此事后,既没有表示出不满,也没有任何沮丧的表情。
卢承庆转念一想:“粮船沉没并非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凭借个人的力量就能挽救的,把他评为“中下”恐怕不太合适于是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可那位官员得知情况后仍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既没有说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任何激动的神色。卢承庆看他如此镇定,非常赞赏,于是脱口而出:“宠辱不惊,实在难得!”最终把他的考评改为“中上”等级。从此以后,“荣辱不惊”这个用法流传开来。
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荣”与“辱”都会使人的情绪产生巨大波动,而象这位督粮官这样,在荣辱面前以平常待之的人,实为少见,而老子心目当中的“圣人,君子”正是具备这种心理素质的人。
事例二: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当天被谪居邓州之时,他却从容处之,写下“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这样的句子。从范老夫子的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与机智。
《小窗幽记》当中有这么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幅寥寥数语的对联,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够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与卷云舒则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表现了古人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可谓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门艺术,同时还更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智慧。人生在世,生活当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古人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宠信时勿轻狂,千万不要忘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的时候切忌激愤,犹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
如此清醒地去面对,就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对于所有那些成业有所就的人们,没有一个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其可贵的品格。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