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和我若为王的区别?
解题思路: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
解题过程: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
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放到一块来阅读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收获或许会更多。
一、整体立意--惊人的耦合
两文在体现杂文的思想性与见识性的同时,把批判的矛头都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和奴性。
《我若为王》通过自己假想为王后的各种现象的揭示,曲折地反映了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有力地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灯下漫笔》则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把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和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融为一体。
封建专制或者说王权。与奴性、奴才意识是一对孪生子,专制造就了奴才,而奴才的存在又为专制提供了土壤。两文的深刻性都体现在没有停在对“历史”与“现实”的简单揭示上,而在于发掘了“历史”和“现实”的本质:我们的社会历来是造就奴隶的社会,我们的国民又“极容易‘自觉地”去巩固专制的基础,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只有铲除奴种,只有造就没有奴隶的“第三种时代”,我们的民族才有更大的希望!
二、切入点——视角独特
两文都从人们熟悉但又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出发,这不仅是杂文具有强烈针对性的需要,也是杂文之所以强烈地触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我若为王》由生活中不经意看到影片名称《我若为王》,“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自己如果做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我们在历史上看惯了世袭的或夺来的王,一个平民怎么能成为王呢?莫非作者在做白日梦?但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看他如何乱想”之类的期待——开头的引人之处自不待言;而读完全文。回过头来想,这样的切入也不只是为了导入,更有作者的匠心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做王的平民。甚至一个根本无德无能的人做了王,也就是说,不论谁做了王,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荒谬,因为皇权意识和奴才观念才是本质的东西!
《灯下漫笔》首先叙述“钞票贬值”这一在当时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不大不小的事件,侧重写出包括作者在内的人们共有的心理感受。在读者的关注中,当我们也为作者不惜打折终于换银元而不至于一无所有而感到些许高兴的时候。作者出乎意料而又自然而然地“突然起了另一思想”。道出了事件的本质方面:“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高明,不仅为他的导人。更为对“事件”独特的表现视角:作者用看似生活小事、背后正是“袁世凯想做皇帝”这样的大事,来反映人们忽略的事实。令人突然之间恍然大悟,乃至拍案叫绝。
一个是“我突然想起”,一个是“我想到”,看似随意,却正是他们独特的视角与眼力,从普通的东西中反省或反思出常人之所难以企及的深刻。
三、阐述过程——殊途同归
有了自己的见识而以杂文的形式表达,难的不是观点的陈述,而是表达观点的过程。对于专制与奴性,看到的、否定的乃至深恶痛绝的,不在少数。除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角度,阐述的过程是决定杂文优劣的重要方面。
《我若为王》以虚拟的形式,铺排自己如果是“王”后的各种荒唐:妻子儿女都被捧如天上的星星,所有的人都对“我”“鞠躬”“匍匐”,成为十足的“奴才”——对于这些,我们是不难想象的。而令我们佩服的是作者在层层推进的基础上,终于有了新的发现:“我将恍然大悟”:“我”这个“王”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作者从人们忽略的角度看出了“王”的本质,这就使虚拟自然地回到现实之中:“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这篇杂文的现实力量显示出来了:“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灯下漫笔》则通过回溯与剖析,独具慧眼地把几千年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与鲁迅先生自己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从几千年历史中看出“吃人”两字一样,何其精辟!而“现在进入哪一时代”一语,又把矛头直指现实,所发出的关于“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呐喊掷地有声,不减于当年《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
两文论述过程不同,聂绀弩似乎重在推理,鲁迅似乎重在归纳,结果都揭示了社会的本质方面。使得结尾处的提醒与号召水到渠成而又振聋发聩。
四、语言表达——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杂文的语言较一般的文章更有力度,而这力度主要体现在表现力与感染力上。
杂文语言的表现力不仅在于准确与生动,更在于它的深度,往往体现为高度哲理化的议论。如《灯下漫笔》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一语的惨痛与哲思;《我若为王》中“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的深邃与自豪,显得辛辣而深刻。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体现在语言上,除了深刻的表现力外,还应富有感染力。杂文的感染力,不仅是一种幽默与讽刺,更是一种情感,往往饱含作者的倾向或者说期盼。《我若为王》中,“生活在奴才们中问,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其愤慨之态毕现!《灯下漫笔》中揭露专制者“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指责封建史学家“措辞太绕弯子”等,是何等的厌恶与贬斥;而对于“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之类,则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遗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