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雏赏析?
1
《虎雏》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作品主要体现了沈从文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透露出其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与鲁迅批判落后愚昧的乡村文化不同,沈从文赞美原始纯朴的风土人情,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原始文明在都市文明冲击下的不堪一击。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虎雏就像是他想要筑造的“希腊小庙”,他希望用教育感化虎雏,让他逐渐消除野蛮习气,成为有高尚“人性”的知识分子,他对虎雏给予厚望。
2
虎雏原是穷乡僻壤一个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他从不招惹人家,一旦受到别人的侮辱必定睚眦必报。在小说里面,虎雏是作者六弟带来的,虎雏明面表现很乖巧,他识一些字,能看《三国演义》,还知道一些作者很想知道的事情。作者问虎雏是否不愿意回去,更愿意留在这儿读书?虎雏“信誓旦旦”地回答:我不愿做将军,愿意做一个有知识的平民。于是作者和六弟商量,请求虎雏留下来,并且保证他会用心地培养他。
作者那时坚信虎雏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他给虎雏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专门请教授教虎雏,教过虎雏的教授无不称赞其聪慧,虎雏甚至渐渐贴上了“天才”的标签。这是作者爱才惜才的表现,他认为虎雏勤奋好学,而且在他提供的教学条件下,他日一定能够有所成就。作者走的是自主文学道路,虽然他一生自诩为乡下人,但是他也明白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能够很好地提高效率,如果虎雏真的如他所见所想的一样,或许会有所成就。
3
《虎雏》以虎雏逃走结尾,具体逃去哪儿给人们留下了悬念,这是作者写作常用的手法,给人留下无限遐想。我们反观小说全部内容,可以看到虎雏把“自欺欺人”运用到了极致,他假装很努力很用心,他的行为唬住了所有人,也唬住了自己,虎雏机灵乖巧,却不求上进。
小说中有对虎雏的命运的暗示,比如:
1他不愿做将军,愿做有知识的平民。
如果把这个想法放到现代,也许并不奇怪,“寒门出贵子”“逆袭者”也不是没有,但是在虎雏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再者他所处的环境比较封闭,他主要经历的是军旅生活,也不像作者敢想敢拼,见多识广。他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他觉得新奇,人们对新事物总是怀着好奇,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小说中作者和六弟对话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人骂了虎雏的丑话,虎雏就想开枪打死那个人,他不止是想想,他是真的开过枪,只是那个人命大,他也怕被抓,就逃走了。
2虎雏身上有很强的暴力因子。
因为一个人辱骂就让虎雏产生杀死他的想法,可以看出他的心胸比较狭隘。这为他日后“以暴制暴”埋下伏笔,只是这时还不知道诱发他再次犯错的导火线,直到王军官带着三多出现,小说里面并没有详细描写三多这一人物,但是我觉得他身上也带有暴力因子,他和虎雏或许有某些相似的经历,这样两人才会在之后一起惹祸打死一个人,最后三多也被人打死在水管上,虎雏也许无颜面对作者,所以留信出逃。
这个故事在《虎雏再遇记》里面还有后续,小说中虎雏再次出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睚眦必报,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长进。乡村的纯朴的确很美,但是孕育其中的野蛮习气也同样令人担忧。
结语: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虎雏一样自欺欺人的人,以假乱真,假勤奋假努力伤害的是自己。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谨记踏实二字,这样才会有效率,有效果。沈从文笔下的虎雏被社会同化,终究是困在了“假”的笼子里,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享受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不要困在自欺欺人的笼子里,脚踏实地,明确分工,对自己负责,才不至于成为现代虎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