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文内容

不想活着又不敢死去是抑郁吗

2023-07-06 09:52:36经典语录1

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去是谁说的?

这是臧克家在1949年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臧克家先生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不想活着又不敢死去是抑郁吗

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二、有些人活着但已经死去是谁说的?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这首诗写于1949年11月1日。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这首诗手法非常简单,语言明快直接,观点立场鲜明、毫不含糊,其中所表达的观点也是一针见血,使人能够直接领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诗人从开遍到结尾,反复使用简明的对比手法来写两种人,这两种人相互对照和映衬,因此而使其中伟大的更伟大,卑劣的更卑劣。

三、活着的人穿死去人的衣服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因为死者为大,要对死者生前的所有衣物进行焚烧,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有些因病死亡的人,这样做可以防止病菌扩散传染。

死者的衣物,会让生者睹物思情,更添伤悲,所以于情于理笔者认为,活着的人最好勿穿死去人的衣服,当然,如果经济困难可以另当别论。

四、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1393年,朱元璋下令剥下大将蓝玉的人皮,填充上稻草,挂在城墙上示众。蓝玉的罪名很多,可是真正置他于死地的却是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

蓝玉,曾经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将军,朱元璋将他视为辅佐未来帝王、稳定大明江山的一枚重要棋子。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命运的变化,即使连一国之君也无法预测和安排。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带走了朱元璋精心培养了37年的太子朱标,从不流泪的朱元璋嚎啕大哭,大明江山面临着不安与动荡。

于是,朱元璋举起了屠刀,大开杀戒,试图将未来可能的危机消弭于无形。蓝玉就在这场屠杀中死于非命。

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他死后,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严重地偏离了他的计划。

正因为朱元璋杀了蓝玉这样的武将,当他的第四子朱棣起兵造反时,竟然没有遇到有效抵抗,导致江山易主。

有人说,如果蓝玉不死,朱棣根本就不敢造反,这是真的吗?

朱棣十岁就被封为燕王,无论是文采还是武功,在朱元璋的二十多个儿子中,都是拔尖的。

他曾经率军出征漠北,征讨元军,没想到突然天降大雪,诸将建议等雪停了再行军。

朱棣却认为,敌军必然预料不到明军在大雪天会进攻,应当迅速前行,攻其不备。

果然,当明军重兵压境时,元军毫无察觉。

虽然强攻也是稳操胜券,朱棣却仍然决定智取,用最小的代价取胜。

他一边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一边发动攻击,大败元军。

趁元军首领乃儿不花惊慌之际,观童趁机劝降。

乃儿不花被迫到朱棣军营中请降,朱棣设酒款待他,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归降了明军。

朱元璋得到信息后,大喜赞道: “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由此可见,朱棣有勇有谋,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皇子。

可是,最初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朱棣从未敢觊觎过皇位。

这是因为,朱元璋心目中,早早就有了太子的人选。

那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朱标几乎一降生,就被朱元璋当作太子来培养。

朱标十三岁时,被封为太子。

猜忌心极重的朱元璋偏偏对朱标无限信任,恨不得倾其所有,全力帮助朱标成为优秀的皇帝。

太子的文科老师是左丞相李善长,武科老师是右丞相徐达,负责太子安全的是常遇春。

朱元璋手下最有名的谋士和最信任的一批人,刘伯温、汤和、邓愈、冯胜等都是太子府的属官。

朱元璋把自己所有的资源都毫无保留地共享给了朱标。

为了让朱标能够顺利执掌天下,朱元璋还煞费苦心地清除了朱标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障碍。

一些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悍将们居功自傲,朱元璋担心朱标驾驭不了他们,干脆痛下杀手,李善长、胡惟庸在这一轮屠杀中皆未能幸免于难。

经过十多年的大清洗,朝中剩下的大臣们对朱标都是毫无二心的。

这些精心挑选的文臣悍将,除了忠心,还有杰出的治国谋略。不少人都是在枪林箭雨中拼杀出来的,蓝玉就是其中之一。

朱标有主见,仁慈勤政,是个完美的帝王人选。又拥有一套能力卓绝、绝对服从的班子,可谓是天下无敌。

朱棣深知自己的实力与朱标相去甚远,只能望着哥哥的项背,收敛起自己的野心,乖乖做一个诸侯王。

如果朱标一直好好活着,皇位根本就没朱棣什么事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392年,37岁的朱标因风寒突然病逝。

64岁的朱元璋不得不面对着诺大的帝国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

悲痛与仓促之下,出于立嫡立长的执念,朱元璋没有选择儿子作为下一任皇帝的人选。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嫡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作为继任者。

朱允炆只有15岁,朱元璋依旧像为朱标铺路一样,全力为朱允炆扫清未来的障碍。

这一次,朱元璋将蓝玉列入了黑名单。

蓝玉是一员悍将,骁勇善战,计谋过人,只要有他参与过的战役,从未有过败绩。

从1371年到1391年的20多年时间里,蓝玉平定西蕃的叛变,南征云南,北上大破元军,征伐西南......

蓝玉战功赫赫,朱元璋也不吝恩赐,钱财、权力源源不断地赏给了蓝玉。

为了表示信任和重视,朱元璋让自己的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娶了蓝玉的女儿,结为儿女亲家。

可是,蓝玉虽然能干,却不知收敛,居功自傲,桀骜不驯。

他做过的几件事,让朱元璋很不满意。

1】有人到御史处告发,蓝玉强占东昌民田。御史按惯例查问时,蓝玉大怒,斥责御史并将他绑了起来,打了一顿。

朱元璋闻之大怒,他出身于草根,对民间疾苦颇为了解,最恨官吏仗势欺人。

蓝玉的行为本就触犯了朱元璋的禁忌,欺辱御史更是视规则于无物。

可是朱元璋却并未惩罚他,仅仅呵斥了几句,就将事情压了下来。

2】北上大破元军的过程中,蓝玉私吞了“驼马珍宝”无数。

最为过分的是,他强行占有了北元皇帝的妃子,导致元妃不堪受辱,上吊自尽。

朱元璋也只是加以诘责,并未有更加严厉的处罚。

北征大破元军后,蓝玉返回京城的途中,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蓝玉便命令士兵炮轰喜峰关,破门而入。

朱元璋知道后,只是将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把他的封地从梁国改到凉地。

3】蓝玉在军中,常常擅自提拔和罢免官员。征伐西南回京后,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他对这个职位不满意,说: “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

对于蓝玉的不法之举,朱元璋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

以他严苛的性格,为什么对蓝玉如此宽容呢?

首先,无数次军功证实了蓝玉这员悍将确实才能过人。

其次,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与朱标沾亲带故,是朱标的坚定支持者。

朱元璋力保蓝玉,是为了给朱标留下一员可以四处征伐的武将,支持朱标扫平四海,一统江山。

可是,朱标死了。

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准备隔代传位。

换一个角度再次审视蓝玉,孱弱年幼的皇孙根本无法驾驭跋扈的蓝玉,蓝玉只有死路一条。

64岁的朱元璋已经没有时间再进行周密的布局,他只能用霹雳手段把可能威胁皇孙统治的勋贵们一网打尽。

1392年,有人告发蓝玉谋逆。借此契机,朱元璋只用了80多天就速成了“蓝玉案”,受牵连而死者达到15000人。

朱标死后还不到一年,蓝玉就惨被诛杀。

他的过往皆成为他的罪证。可是明白人都知道:蓝玉的死归根结底是因为继位者的更替,曾经的良臣能将成为政权的威胁,除了死,蓝玉别无他路。

朱元璋在人生的最后六年里,大开杀戒,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

除了蓝玉,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等一系列重臣的都在大清洗中家破人亡。

有能力威胁皇权者自然是大大减少,可是能够帮助朱允炆稳定朝政、攻伐四方的能臣悍将也几乎消失了踪影。

1398年,朱元璋驾崩,21岁的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朱允炆亲近文臣,忽视武将,以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为代表的儒臣成为朱允炆的心腹。

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文臣们给朱允炆支了一个坏招,导致朱允炆走上了不归路。

在朱允炆刚刚上位,根基仍旧不稳的情况下,文臣们蛊惑着朱允炆,将目光对准了驻守封地的藩王们,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

朱元璋虽然大刀阔斧地杀戮了很多文臣武将,却没有触动自己儿子们的利益。

当然,他对儿子们进行了精心的布局,试图将他们的权力限制在自己的封地上。

他要求20岁以上的皇子必须奔赴封地,燕王朱棣去了北平,其他皇子分布在各地,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拱卫大明王朝的安危。

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力,任何一个藩王的权力都无法与之抗衡。

为了限制藩王们互相勾结,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则。

例如,藩王必须固守在封地,没有皇帝的旨意,不准离开封地,严格禁止进京。

即使皇帝传召,两个藩王也不允许同时出现在京城。

藩王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控了起来,互相之间不允许通信,没有任何联合作乱的可能性。

朱允炆上位后,他的心腹们出主意说,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应该尽快削藩,否则政权不稳。

燕王朱棣是势力最大的藩王,有人建议先削朱棣,也有人建议说燕王没有错处,周、齐、湘、代、岷诸王以前曾经有过不法行为,削他们师出有名。

朱允炆采纳了后者的建议,一步步踏入危险的境地。

历来削藩都是逐步进行,缺乏实战经验的朱允炆和文臣们却同时处置了五位藩王,而且手段相当激烈和残酷。

五位藩王或被贬为庶人,或被流放边疆,或被迫自尽。

朱棣原来就对朱元璋的隔代传位很有意见,朱允炆的资历和能力与自己相去甚远,他本就不服。

现在目睹兄弟们被一个个拿下,朱棣不由得感觉到唇亡齿寒,危机临近。

在朱允炆削藩的过程中,朱棣暗暗调兵遣将,积蓄力量。

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与朱允炆之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军事对峙。

这三年中,朱元璋杀掉悍将的后果显现了出来。

朱棣只有北平封地,兵力是朱允炆的三分之一。

可是,朱允炆身边,只有一个老将耿炳文,在他失利后,朱允炆根本无人可用。

在领导能力卓越的朱棣的攻击下,明朝军队节节败退。

1402年,朱棣兵临城下,朱允炆带着老婆和儿子,点燃了宫中的柴堆。

朱棣攻入皇宫后,在灰烬中扒出几具残骸,残骸已经无法辨认,太监说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皇后和他们的长子的尸体。

也有人说,朱允炆已经趁乱逃出京城,不知所踪。

由此可见,朱棣虽然有不臣之心,可是如果朱允炆没有这么激烈的削藩,基于兵力、舆论、正统性等多方面的考虑,朱棣是不会在朱允炆上位只有一年就起兵造反的。

可以说,朱棣的造反是朱允炆所逼。如果他没有起兵,他的下场将会和那五个藩王一样,悲惨之极。

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朱允炆身边是否有如蓝玉一样的悍将,朱棣都不可能坐以待毙。

所不同的是,如果朱允炆身边有蓝玉这样的大将,朱棣的上位之路将充满坎坷,很可能在对峙中死于非命。

蓝玉的作战能力,实战经验均优于朱棣。更何况朝廷的兵力是朱棣兵力的三倍,蓝玉可以调动的资源,远远优于一个地方藩王。

毫无疑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蓝玉与朱棣对垒,将会稳操胜券。

不过,如果蓝玉没有死,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也不可能坐稳皇位。

跋扈的蓝玉之所以死心塌地支持朱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标的原配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也是蓝玉的外甥女。

常氏早死,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得以扶正,从而原本是庶子的朱允炆成了嫡子,有了合法的皇位继承权。

而常氏还有一个儿子,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熥。

从蓝玉的角度来说,如果要他拥立帝王,他一定会选择朱允熥。

或许蓝玉不死,将会如朱元璋所料,执掌兵权的蓝玉将会威胁朱允炆的皇帝之位,让朱允熥取而代之。

皇权的争夺异常残酷,叔侄相残,兄弟搏杀都不足为奇。

如果朱标没有突然逝去,顺利继承皇位。

燕王朱棣就不敢有造反的心思,也不会有造反的机会。

如果蓝玉没有死去,朱棣即使造反,也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可是,历史上没有如果。

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正应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死去是名词吗?

是名词,也可作动词。

每个活着的人,都进行着死的进行时

每个死去的人,都进入了死的过去式

释义:逝去,指过去,消逝,时光易逝。死去,逝世。

解释

1、过去:消逝,时光易逝。

2、死去:逝世。逝世,人去世的庄重说法。

例:钱钟书的逝世是中国文艺界的巨大损失。

3、过去,消失的。

六、发了快递,又不想发了可以吗?

可以。 拒收的快件,会寄回发件地,也就是卖家所在地。 快件拒收也是有一定的理由,来回的邮费已经产生,卖家会扣除来回的费用,还有包装费等。 快递公司对于拒收的快件,从哪里寄来就要退回到哪里去。

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明确叫停了“先签字后验货”的规定,一直是消费者所诟病的“先签字后验货”行为有望终结。

于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对于代收货款快件,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和邮购等快件,收件人可先验收内件再签收。验收时,可对内件外观和内件数量进行清点,但不能对内件进行试用或进行产品功能测试。这一规定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费者“先签字后验货”。

扩展资料

快递又称速递或快运,是指物流企业(含货运代理) 通过自身的独立网络或以联营合作(即联网)的方式,将用户委托的文件或包裹,快捷而安全地从发件人送达收件人的门到门(手递手)的新型运输方式。

快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快递是指任何货物(包括大宗货件) 的快递;而狭义的快递专指商务文件和小件的紧急递送服务。本教材研究分析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快递业。从服务的标准看,快递一般是指在48 小时之内完成的快件送运服务。

快递行业作为邮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带动产业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经济附加值高、技术特征显著等特点。它将信息传递、物品递送、资金流通和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关联生产、流通、消费、投资和金融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社会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

参考资料:

七、交了补习费又不想读,能退吗?

能退的。交了补习费后不想去补习了,可以和补习班老师说明情况后进行退费的,不过能退多少费用就不一定了,如果你已经上过课补习机构会找理由来克扣你的学费,如果没上过课能退大部分,这些操作都很麻烦的,所以补不补习需要考虑清楚。

八、活着是名著吗?

是的,《活着》是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之一,首次出版于1993年。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徐福贵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不断经受苦难的故事。故事中,徐富贵在经历了中国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变革事件之后,他的所有亲人都陆续离他而去。最后仅剩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作品深刻表达了,为了延续生命,活着本身就已经足够艰难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对苦难的抗争精神,以及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人生态度。

九、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绝对不敢造反,但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这件事也很难进行下去,朱棣还会以燕王的身份继续待在北平。

那么,马皇后究竟有多大的能量,让朱棣不敢造反、朱允炆不敢削藩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棣为何要造反,又是以什么名义造反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朱棣造反是因为担心被朱允炆削藩,是被迫而为之的,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只是个导火索,在此之前朱棣已经有造反之心了。

早在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的时候,他就有成为皇帝的野心了,那时他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姚广孝,一个是袁珙,这两个人不断鼓动他积攒实力,为争夺皇位做准备,他没有拒绝,而是积极布局。

就藩北平之后,朱棣一方面积极结交朝廷官员,暗中培养个人势力;另一方面,朱棣积极参与夺嫡,尤其是朱标去世之后,他更是与其他几个兄弟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个人揣测,朱标去世之前,朱棣其实并没有造反之心,只是想取代朱标成为皇太子;但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这让朱棣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以选了。

只不过,朱元璋虽然立朱允炆为太子,却对朱棣的恩宠更甚,让朱棣成为实力最强的塞王,甚至将朱棣视为维护朱家王朝统治的基石。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朱棣是朱元璋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者;第二,朱棣军事才能突出,战绩最为显赫,只有他是可以依赖的。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想将朱棣培养成周文王那样的人物,让他日后好好辅佐朱允炆,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么做让朱棣羽翼渐丰,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朱棣的实力究竟有多强?这么说吧,他不但有能征善战的护卫,还在明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并且他在藩国的职权,早就超过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到朱元璋晚年,他曾与朱允炆讨论过藩王实力太强这个问题,朱允炆建议他削藩,但他拿不定主意,此事只能作罢。

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还在为藩王问题苦恼,为此他下发了一份遗诏,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大意是,藩王不奉召不能入京,王国文武官员,只能听朝廷的命令。

按道理来说,朱元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藩王们这会应该老实了吧,但这难不倒朱棣,因为朱棣在朱元璋的另一份作品,也就是《皇明祖训》中找到了突破口,后来他就是以此作为依据发起靖难之役的。

事实上,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朱棣并非做好造反的打算,当时他手上不过三卫共计一万余士卒,等到朱允炆开始削藩了,采取了一些措施,能够被朱棣直接指挥的将士,不过八百余人。

当然了,朱棣并不为这个问题担忧,因为当时北平周边的明朝军队,很多将领都是朱棣旧部,只要他振臂一呼,大多将领都会投靠他,只有少数将领是真正与他为敌的,后来事实也确实如此。

唯一一个问题是,朱棣将会以什么名义起兵,才会显得合法,这件事很关键,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如果以造反的名义起起兵,别人凭什么跟着他,他又怎么发展壮大呢?

最后,聪明的朱棣想到了一个借口,也就是前文说到的《皇明祖训》,朱元璋在书中写了这么一句话:

朱元璋说,朝中如果有奸臣,藩王是可以举兵讨伐的,也就是所谓的清君侧。

这就让朱棣找到了借口,因为当时朱允炆重用齐泰、黄子澄等人,实施削藩政策,废掉了周、齐、湘、代、岷等几位藩王,湘王朱柏还自焚而死,这显然与朱元璋的分封制政策是不相符的,因此他可以以铲除齐泰、黄子澄等奸臣为由,为国靖难。

这个理由妙就妙在,朱棣没有说朱允炆有什么过错,因为朱允炆是皇帝,即使有过错,他也是不能讨伐的;他是说建文帝的臣子齐泰、黄子澄等人是奸臣,是他们教唆建文帝削藩的,因此可以讨伐,也就是所谓的清君侧。

当然了,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朱棣是朱元璋的嫡子(有说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并没有明确证据),而朱允炆则是朱标的庶子,因为身份上有优势,所以他选择造反,更容易得到别人支持。

总之,借着朱允炆削藩惹得诸王不满,朱棣趁机以清君侧之名发起了靖难之役,这是他谋划许久之后付诸的行动,并取得了最终成功,取代朱允炆成为明朝皇帝,也就是永乐帝。

那么,如果马皇后活到了朱允炆继位之后,朱棣还敢造反吗?

其实,朱棣之所以要等到朱允炆继位才造反,这是因为只要朱元璋还活一天,他就不敢造反,即使造反也不会成功,因为朱元璋的能量实在太大,没人有可以动摇其地位。

退一步讲,哪怕是朱标活到继位为帝了,朱棣也不敢造反,因为朱标早就是明朝实际上的皇帝了,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这个头衔,可不是吹出来的,他分分钟就能将朱棣消灭,让朱棣跪在自己面前求饶。

抛开朱元璋和朱标不说,哪怕有一位蓝玉这种级别的大将,能够活到朱允炆继位,朱棣都是不敢轻易造反的,可现实就是如此捉弄人,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杀了大多数大将,结果造成朱允炆无将可派,只能用李景隆这种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当大将。

也就是说,朱棣的运气其实还是很好的,他造反的时候,最大的几个阻碍都不存在了,他只需要想办法发展自身实力就可以了,而事实也是如此,他只花了四年时间就取得了胜利,期间遇到的困难自然有,但都不是没办法解决的。

相比于朱元璋、朱标和蓝玉等人,马皇后只不过是一介女流,但如果她还活着,我想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马皇后是国母,具有权威性,且她是朱棣的生母,朱棣造反是为不孝之举,因此不会这么干。

我们都知道,古代以孝治天下,不孝之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皇帝无法在皇位上坐稳,这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孝道的重视程度更甚,甚至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而朱元璋本人也是个极其孝顺之人,对皇子们在孝道上的要求也很严格,从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个人如果不遵从孝道,那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皇后,贵为国母,再加上她是朱棣的生母,因此朱棣在她面前,只能是无条件服从,没有半点反抗的余地。

如果朱棣造反,这不单单是对朝廷开战,更是对马皇后开战,他可以把自己说成是正义之师,但绝对没人说他遵从了孝道,因此不会有人支持他,他也不会成功。

从马皇后的角度而言,如果朱棣胆敢造反,她对付朱棣的办法很多,她会以明朝国母、朱棣生母的身份下诏阻止朱棣,这么做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朱棣靖难之名是假,实则是个不孝之人,谁要是跟着他造反,那就是自绝于父母、自绝于天下。

别的不说,马皇后只需要一道诏书,就将朱棣推向深渊,即便朱棣真的造反成功了,他也会落得个不孝的骂名,起兵反对他的人会络绎不绝,他还坐得稳皇位吗?

在《明成祖实录》中,还有这么一个记载,朱棣刚造反的时候,强调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这个身份,言外之意是他拥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而朱允炆则不过是个庶子,大家应该支持他,而不是朱允炆。

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这件事,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是他成为皇帝的合法性的最有力的保障。

等到朱棣继位之后,他再次强调自己是马皇后所生,还是唯一活下来的嫡子,成为皇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马皇后是具有权威性的,如果她还活着,朱棣想要成为皇帝,就必须过她这一关,要不然就是徒劳。

唯一的疑问是,马皇后会支持朱棣称帝吗?

显然不会,因为马皇后是个识大体、顾大局之人,朱允炆已经是皇帝了,改立皇帝这种事对国家不利,她是万万不会干的。

并且,马皇后与朱元璋的感情很好,朱元璋决定让朱允炆继位,她是肯定会极力支持的,哪怕朱棣是嫡子,她也是不会让他当皇帝的。

第二,马皇后虽然是女子,但能力和影响力都很强,朱棣绝对不敢造反。

历史上真实的马皇后,不但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还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臣,历史上她是一个有名的贤后,在她还在世的时候,就受到了万人敬仰。

据记载,马皇后爱民如子,在民间拥有广泛威望;她跟功臣们的关系也很好,许多功臣及其子孙都受到了马皇后的庇护,功臣们对她感激涕零。

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和马皇后夫妻二人,长期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很显然马皇后的名声会更好,愿意听她话的人也更多。

并且,马皇后还是个很有智慧和谋略之人,比如规劝朱元璋这件事上,她往往可以使用不同的办法来达到目的,朱元璋还不得不服她。

总之,马皇后是个能力和影响力都很强之人,如果她还活着,朱棣会想一件事,一旦他起兵造反了,马皇后会怎么应对呢?

我认为,马皇后首先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全国军民参与勤王,这样可以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批明军将士投降朱棣,因为明军是有马皇后这个主心骨的,他们不会认为朱棣有胜算。

其次,马皇后会采取一些应对之策,比如召见功臣之后,让他们站出来抗击朱棣,并利用各自家族的影响力,尽最大可能阻止朱棣扩充实力。

最后,马皇后可以带着朱允炆御驾亲征,这绝对是一计大杀招,肯定会造成一个结果,明军将士用命,百姓也纷纷支持,那朱棣还有什么胜算呢?

想到这里,朱棣就不敢造反了,只会老老实实当个藩王。

第三,马皇后如果还活着,那各地藩王都会支持朝廷,出兵攻打朱棣。

当时,明朝实力必将强的藩王,除了朱棣之外,还有还几个人实力不俗,比如宁王朱权,他的兵力甚至比朱棣都要多,还有精锐骑兵朵颜三卫。

如果朱棣有造反之心,其他藩王是万万不会跟着他一起的,而是会选择跟马皇后和朝廷站在一边,共同对付朱棣的。

事实上,即便没有马皇后,也没几个藩王敢跟着造反,唯一一个参与靖难之役的藩王,也就是宁王朱权,还是被朱棣给骗过去的。

当时,大多数藩王要么持中立态度,要么在精神上支持朱棣,没几个藩王真正出兵,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明朝军事实力还是更为强大的,虽然后来失败了,但在此之前谁能想到朱棣会造反成功呢?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以朝廷的兵力,再加上藩王的支持,朝廷的胜算就更大了,而对于朱棣而言,他能够拉拢的势力就更加有限了,这样他还敢造反吗?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认为只要马皇后还活着,朱棣绝对不敢造反,即便造反也不会成功,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继续老老实实当藩王。

交代一下,马皇后是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去世的,有一天她睡醒之后就生病了,朱元璋召集太医给她治病,但她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拒绝治疗,没几天就去世了,死时五十一岁,朱元璋非常伤心,自此之后不再立皇后。

如果马皇后活到建文帝继位,年纪大约六十六岁,还没到走不动路,说不出话的地步,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在,在那儿啥事不干,也足以震慑住所有怀有谋逆之心之人,包括朱棣在内。

只不过,只要马皇后一死,朱棣还是会造反的,这是他的野心以及他的处境决定的,而没有马皇后的朱允炆,大概率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

并且,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允炆或许无法将削藩政策推行下去,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古代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说法,朱允炆至少三年内无法进行削藩。

即便过了三年,马皇后大概率也不会支持削藩,因为这是朱元璋推行的国策,各地藩王又都是她的儿子(她是嫡母,古代嫡母大于生母),她绝不容许削藩这种事发生。

总之,主要马皇后还活着,明朝就会像朱元璋执政时期一样和平,朱允炆不会削藩,朱棣也不会造反,所有矛盾会继续藏在暗处,不会有爆发的可能,直到马皇后去世为止。

十、钓鱼是很有益身心的事情吗?但我又不想杀生?

本人认为:你自身的认识决定是否杀生,你感觉是,那就别钓,少钓。感觉不是那就该怎么玩还怎么玩。象海河里是小鲫鱼白鲢就别要了,吃也解馋不到哪去。放了算了,要是钓的太大了。30多斤一条 大鲤鱼,我感觉留个影也放了算了,人家长这么大不容易。一次能产多少小拐子苗啊 ;留着造福钓鱼迷们吧、是不是这个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jdyl/43054.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