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八章全文及译文?
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儒道对立与儒道同源是中华国学的二大命题,严重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轨迹和华人的心智。此章和下章的解读意义深远,不可轻忽。老子总是从现象到本质,往更深层次寻找根源,这样就一目了然。老子启动了深思维,深入甚深禅定,五官所见如梦如幻。儒家使用浅思维,没有禅定工夫,不能深入“本质”。仁义是表面的,道才是本质。此章表面显示了儒道对立,与上下二章相连。
儒道对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上说,又如何架构华夏文化呢?再进一步,又如何架构华夏文明呢?老子与儒家对于社会的分析不同,在于老子不断发掘背后的原因,找出根治的良方。一个人发高烧,是着凉了还是食物中毒?原因不同,用药不同。
家把社会分为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老子把社会分为四等,理想国、仁义国、严刑国、暴乱国。儒家对仁义国已经心满意足了,但对理想国心中还是十分向往。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及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也。”《礼记·礼运》孔子向往的黄帝、尧、舜的三代是天下为公的时代,这是最高的理想。
但孔子又认为理想国是不可能恢复了,只能作为心中的向往,因此只能追求小康社会,而仁义就是小康社会的价值观。老子认为三代虽然是天下为公,但还不是“太上之国”。老子入玄同大定,不仅认定天下为公的三代为代表的儒家理想国是可以恢复的,还坚信太上的理想国是可以恢复的,道必将降临人间,这是儒家和老子的根本区别。
此章只有一段。经文“大道废,有仁义”,读起来很刺耳,因为儒家的“仁义”的话语权影响力太大了,全国无数祠堂的仁义礼智的大字印在历代文化人的心中,以朱熹《四书集注》为纲领的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仁义的思想深入每一个华人的心智中。因此很多注释家不得不反复注释,来缓和气氛。
儒道同源是中华文化的根,对儒家和道家理想国的仔细领会使我们坚信这一点。儒家(真儒)是有崇高理想的,老子道家的理想国更为崇高,更符合天道法则。老子不是愤世嫉俗者,而是救世者。
在孔子的弟子们看来,孔子的志向太过崇高了,所以孔子累遭挫折,多次命悬一线。子贡就劝孔子:“老师您的志向太崇高了,是否可以降低一点呢?”孔子对子贡说:“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史记·孔子世家》。君子能够修成道业,开显伟大的真理,不追求世人的接纳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