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浪漫情书 > 正文内容

17世纪哪个人说有关宇宙?

2022-12-21 18:15:01浪漫情书1

康德提出星云假说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关于宇宙是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束缚了科学家的思想,他们很少去思考太阳系或者宇宙的起源,没法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给出答案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

德国的哲学独树一帜。和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不同,菜布尼茨等人发展了辩证法。菜布尼茨是柏林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他不同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和物质不可分割的。他还认为现在的东西孕育着未来的东西,有发展进化的思想。康德继承和发展了菜布尼茨等人哲学中的辩证因素。

康德出生在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在哥尼斯堡读完中学和大学。他大学毕业以后当了八年家庭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后来,他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人类学和自然通史等课程近三十年。康德非常关心自然科学的发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1711—1786)发表了关于银河系的论文;稍早些时候,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泊丢(1698—1759)的论文中谈到过“云雾状星体”的情况。康德根据当时已有的科学知识,在前人思想的启发下,大胆探索天体起源问题。1755年,三十一岁的康德发表了《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译本叫《宇宙发展史概论》),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星云假说的基本思想是:太阳系里现有的天体都是从宇宙空间的原始星云演化过来的,演化过程主要受万有引力和斥力的作用,服从力学规律。

康德设想了原始星云演化的具体过程。宇宙空间最初充满了细小的物质微粒。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密度比较大的微粒把附近密度比较小的微粒吸引过来,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巨大团块,成为引力中心。在微粒之间还有斥力(这是根据哲学观点设想的一种力),有些向引力中心运动的微粒,在斥力作用下,会围绕引力中心做圆周运动,这种微粒在吸引周围微粒过程中不断成长。引力中心体形成太阳,在引力中心不同距离地方的聚集物形成行星,行星周围可能形成卫星。康德曾经说过,只要给我物质,就能够造出宇宙来。

根据上面的假说,康德解释了太阳系天体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他认为在引力中心周围旋转的物质,逐渐集中到同转动轴垂直的平面,形成圆盘状结构,所以最终形成的行星差不多都在一个平面上。由于太阳引力把比较重的微粒吸引到比较近的距离,所以离太阳近的行星密度比较大。由于离太阳远的行星是由在半径比较大的圆周上运动的比较多的微粒聚集成的,所以质量比较大。

他还解释了土星的光环现象和彗星的轨道形状。最后,康德把原始星云形成太阳系的假说推广到其他恒星系。

康德的早期著作虽然反映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但是他后期的著作反映了唯心主义思想。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原子论看作是唯物主义的支柱,为了和原子论相对抗,提出“动力论”。按照“动力论”,第一性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某种“纯力”。

1786年,康德在《自然科学和哲学原理》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动力论”观点,否认原子的存在。康德是最著名的唯心论的先验论者,他是德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lmqs/1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