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现象反映了?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圣人,如王阳明、孔子,老子等,都是一代圣人。
甚至可以说,在许多人的心里,王阳明的地位几乎与孔子并肩,并被称为“千古完人”。
那么,王阳明为什么能够跟孔子并肩呢?
其实王阳明之所以能够跟孔子并肩,始于“龙场悟道”这一事件。
也就是说,经过“龙场悟道”这一事件之后,王阳明开始了他的圣人生涯,并不断的完善自己,最终才成为历史唯一能与孔子比肩的人物。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如何“顿悟”呢?
关于王阳明的“顿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换位思考。
我们看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确实曾学过儒家、道家、佛家、兵法等流派,甚至学朱熹的法子,在自家院子里格竹子,但这些并不能让他“顿悟”,直到他被下放到贵州龙场这个地方时,多次濒临死亡的经历促使他不断的追问,即:
假如圣人也处于他这样的境地,他们会如何面对呢?
正是这一追问,让他否定过去,换位思考,并迎来了新转机。
对于王阳明而言,既然过去的方法,都不能“顿悟”,为什么不试着调转方向从重新来过呢?
正如朱熹格竹子之法,无论自己如何“格”,都不能够“格”出天理,那么,只能假设万事万物中,并没有所谓的天理。
换句话说,天理并不在万事万物之中,于是他不自觉地往自己的心内寻找。
最终一下子“顿悟”了,即:
“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因此,在“龙场悟道”当中,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即:
一、“道”不在万事万物中,而在自己心内
“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一直向外寻求天理,但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能有所“顿悟”。
直到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圣人,或者假设圣人也处于自己一样的处境,即向心内寻求,才一下子“顿悟”。
二、每一个人都有“悟道”的可能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每一个人尽管根智不同,但其心都一样存有一切理,即圣人之道。
也就是说,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不过在于是否悟到,而不是在于有或者没有。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悟道”的可能。
三、圣人之道,不在于穷究万物之理,而是止住心念,回归自己
王阳明有一句话讲:此心不动。
意思是说,一个人唯有做到“此心不动”,一切理方可显现。
而“此心不动”,所强调的是不受到一切外在的干扰与影响。
因此,阳明心学的宗旨,其实就是通过摆脱一切外在的干扰与影响,来让一切理自然显现。
当然,也唯有止住心念,不再受到外在一切的干扰与影响之后,才能回归真正的自己,所以,综上所述,其实正是“龙场悟道”的内容,也是王阳明“顿悟”的意义所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