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为什么不改成《清史》?
《清史稿》之所以未改成《清史》,是因为《清史稿》只是在体例上符合中国传统断代纪传体正史,内容上却存在大量的问题。
《清史稿》的优缺点
《清史稿》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用共计五百三十六卷的内容,记叙了从努尔哈赤建国到宣统退位,这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的总纂官是独力编修《新元史》的柯劭忞,而《新元史》是被北洋政府纳为"二十五史"的存在,可见《清史稿》的价值。
《清史稿》汇编整理了包含《清实录》、《清代国史列传》、《清会典》在内的清朝官方史籍档案,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展示了清代近三百年历史的详情。
而《清史稿》之所以称为"史稿",是因为编者本身就很清楚其中的疏漏和错误,使得其不足以称为一本清代历史的"断代正史"。
况且编修人员的史学、文学水平,影响的只是史籍的"文字质量",编修史籍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历史观:确保史实不受记录者的主观影响,完整、真实的记录下来。
《清史稿》最大的问题就是编修着的历史观。总纂官柯劭忞在清亡后痛哭不已,甚至于坚持不剪辫子。由这样一位满清的孝子贤孙来总纂,加上很多满清遗老作为编修,《清史稿》在历史观上极度地偏向满清政府。
其一,抹黑一切反对清政府的组织和行为。
《清史稿》不仅贬低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南明政府、清朝的白莲教和太平天国,将其称为"匪"、"逆"、"寇"、"贼",歪曲它们的历史。还公开反对辛亥革命,故意略去清末的革命活动,比如兴中会、同盟会甚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等等。
这使得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呼吁将《清史稿》列为禁书,大呼"此书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
其二,淡化、掩盖晚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
对清政府签订的各种卖国条约,或淡化、或隐晦其词,绝口不提割让领土和赔款这样的重大问题。
其三,对国外的记叙存在很多错误。
编纂者多为一辈子苦修儒家经典的老夫子,对国外和先进科技文化知之甚少。不仅搞出了“俄国界近大西洋,崇天主教”这样的笑话,还遗漏了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
编修《清史》的困难
既然《清史稿》不能直接作为清代正史,它又富含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那改编《清史稿》就成为了编纂《清史》的唯一出路。
事实上2002年国务院就批准启动了《清史》的编纂工作,结合《清史稿》等各种史料,提升到了国家工程的高度。
但近二十年过去了,《清史稿》依旧未能成为《清史》,这就是编纂《清史》的困难所致,而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料的翻译和汇编。
作为距离当今最近的朝代,清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而不同的史籍文献间又存在巨大的差异需要进行一一考证。
更为头疼的是,清政府是满族政权,其文献和文书多采用满文,翻译工作十分巨细;清朝与世界各国有很频繁、深入的交往,其他国家也留存了很多清代的档案、资料、文物,需要查找和翻译。
结语
综上所述,《清史稿》向《清史》的转变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