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大全?
中国法定节日 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放假一天);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一天);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教师节(9月10日);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放假一天);国庆节(10月1日,放假7天);记者节(11月8日)法定节假日星期六―星期日―春节―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纪念日二七纪念日―七一建党日传统节日春节―元旦―元宵节―龙抬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鬼节―芒种节―夏至节―冬至节―祭灶节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赛马节―转山节―雪顿节―沐浴节―芦笙节―姊妹节―龙船节―吃丑节―火把节―花王节―斗牛节― 姑娘节―花儿会―收获节―那尼节―重庆苗族踩山节宗教节日塔尔寺灯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玉皇圣诞节―蟠桃会―开斋节―圣纪节―妈祖节民俗节国际钱江观潮节―岳阳国际龙舟节―扬州溱潼会船节―保定敬老健身节―洛阳牡丹花节―贵州杜鹃花节―大连赏槐会―军坡节艺术节日中国藏文化节―中国艺术节―上海电视节―四川熊猫节―中国戏剧节―中国吴桥杂技节―风筝节―西安古文化节―三峡艺术节―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冰雪艺术电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天津中国京剧节文化节日海南国际椰子节―哈尔滨冰雪节―吉林雾凇冰雪节―北京龙庆峡冰雪节―自贡恐龙节―杭州茶文化节―中国丝绸之路节―海南岛欢乐节―湖北三峡文化节经贸节日旅游节―泰山登山节―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那达慕草原旅游节―绍兴黄酒节―中国豆腐文化节―广州美食节―重庆火锅节―中国广告节―上海茶文化节―大兴西瓜节―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桂林山水旅游节―重庆万盛旅游河流节―嘉峪关国际滑翔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上海黄埔旅游节―苏州丝绸旅游节―张家界国际森林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大连服装节扩展资料:中国传统节日大抵起源于先秦时代,而定型于两汉时期,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到了两汉大都基本定型。这不仅是因为“汉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出现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条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到宋,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它的变异和调整,宗教的渗透、民族的融合、社会心理的失常,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到了唐宋年间,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异,节日生活开始大规模地与城市生活密切结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从一向充满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而向着世俗化、娱乐型的方向转变,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佳节良辰”。尤其是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决非前朝可比。出现了“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城市,令当时的欧洲人叹为观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以及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出现,给社会风俗的演变提供了历史条件,因此表现在节日风俗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向娱乐型的演变。喧闹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抓住传统节日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发泄胸中的郁闷,元旦日的放爆竹,不再看成是驱鬼驱魔,而象征着欢愉与热烈;元宵的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览观赏的花灯;中秋节由神秘的拜月逐渐变成赏月的习俗;重阳节已成了赏菊的盛会;上巳节祓禊为踏青所取代;庄严神秘的“驱傩”仪式转化成街头的“百戏”和“杂耍”。城市生活中的节日频繁,人们也不愿总是守在家里,“游乐成观”、“仕女如云”;大量的体育娱乐活动出现在唐朝的节日里;神的形象也在变化,织女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凶神恶煞的捉鬼门神也让位给唐朝屡建奇功的两位将军---在那个充满奔放情调的时代,民众追求丰富的生活情趣,在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亮出了一抹新奇。明清以降,中国的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今日中国社会生活所运行不废的节日风俗,在明清时期基本上定型。不过,骨子里的变化要深刻和快捷得多。尤其是明朝万历年代之后,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新的思想迅速萌生,风气为之一变。这种风气突变的现象,实际上是城市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与纵欲主义。岁时节日进一步朝着娱乐型的方向迅猛发展。无论达官显宦,还是贩夫走卒,总为节日的气氛所感染,以致欣欣然乐而忘倦。元宵节的花灯烟火长达十夜,龙舟竞渡风采依旧,至于节日期间的玩狮舞龙,旱船秧歌,杂技百戏,体育活动,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庙会的兴盛和盛大的娱乐狂欢活动,成为明清社会节日风俗的新亮点。庙会和狂欢大大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尤其是平日被锁在深宅大院与绣房闺楼里的妇女,只有当庙会、社会时得以外出,参加集会和看戏,这对于扩大妇女的社会交往和个性自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节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