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已至,春心萌动,有没有适合告白的诗词推荐一下?
【别时春正好,此日尽残秋】
别時春正好,此日盡殘秋。
路指粤東遠,心從故土留。
江聲遙岸外,山勢阻長流。
若問君何事?潸然憶閬州。
一一秋日思友(閬水漁民白溪釣)1992年
阆州:四川省阆中市
质朴的告白我名字里有一个“淑”字,取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不觉得自己的名字有多么好听,但其中“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爱情让我向往。喜欢一个人是一件美好的事儿,见到他比见到春天都美,只一会儿心底就开满了花。喜欢两个字含在嘴里不敢言吐也最让人难过,一半是苦涩一半是甘甜,欲言又止满眼情思。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佚名《越人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佚名《子衿》
坚定不移的告白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谁不希望自己的爱情可以长长久久,谁没怀揣着“白首不相离”的愿景。可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不知道刘兰芝“自挂东南枝”的时候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爱情确实有那魔力让人生死不渝。我只愿你告白的时候能坚定不移,相守的日子里也不忘初心。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佚名《上邪》
遗憾的告白有时候,命运就是弄人。当你已经嫁娶才遇到真正让自己心动的,也当你正值豆蔻你爱的他已经垂垂老矣。你们直接隔着的是道德的围栏,是岁月的鸿沟……人生哪有十全十美,总是有几分遗憾,告白吧,然后各自安好。不必强求在一起,留一点遗憾,余生回味。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
只虑前程远,开帆待好风。
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
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佚名《无题》
最长情的告白昨天又读到了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小时候不知风花雪月,也不太懂什么叫物是人非,当时只觉得苏轼这个人虚伪极了,说什么爱他的亡妻,还不是娶了王润之还纳了王朝云。如今长大了,重读此时,才觉得苏轼此人用情至深,可能无法相守,但曾经深爱是真。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有些情难以忘却,有些人不能再见,生死两相隔,唯有深情不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读了一些网友的回答,很受启发,我也谈一谈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偈语是六祖慧能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诠释,所体现的是无我的人生境界。人的修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那尘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看透和看开。什么功名地位,什么金钱美女,什么忧愁烦恼,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尽管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对人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人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又两手空空离开这个世界。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期间经历了生死荣辱,悲欢离合,到头来仍然是一个空字。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对的。但是人毕竟是现实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又是不能超然物外的。因此,人生于世,就必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担当,要有人生追求和人生目标。既然早晚要归于尘土,何不在有生之年轰轰烈烈地干一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这样,你回顾人生时才不会后悔!至于空无一物和看透、看开,主要是指人不要太执着、太纠结,不要心存贪念和贪欲。以不计得失看开,以奋发有为做人。这样的话,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没有白来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你的人生就会是灿烂的人生!
这是句佛教偈语,源于一次佛教门徒的“论道”,还有一句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两句话代表了修行人两种境界,一种是“执迷”,一种是“超脱”。
《六主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传授衣钵,一天集合弟子,让弟子们各作一首偈子,察看弟子们修习佛法到了何种程度,有谁可以堪当大任。当时大家认为非大弟子神秀莫属,但神秀并没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将偈子写在廊下的壁上,内容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另一句则是慧能大师的偈语。
慧能大师本是樵夫,一次偶然听到一位客人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所悟,于是不远千里拜访五祖求法,两人一见面,简单一对话,五祖即知慧能大师慧根深厚,遣其在磨坊中生火做饭,以磨炼心性,发掘慧根。
慧能大师没上过学,不识字,听到别人吟诵神秀之偈,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帮我写下来,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是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后人逐渐将菩提树视为一种智慧、开悟和觉醒。
“镜子”是女孩用来装扮自己的事物,后来人们将镜子的作用衍生到内心世界,成为一种可以窥视心灵的象征。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句话讲的是执迷执念。修行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超脱这个世界的种种苦难,种种悲哀,甚至是种种无奈。可是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忘却了成佛是为了什么,以致于只是为了成佛而成佛,为了成佛而修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讲的是超脱。菩提树之所以成为了“大觉悟、大觉醒”的代表,是因为释迦摩尼在此成佛,而释迦摩尼成佛,是因为他内心想要人们脱离苦海的这种大愿景,是因为愿景想法,才使得释迦摩尼成了佛!是因为愿景想法,才使得这棵菩提树有了那么大的功德和寓意!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有大愿景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不执迷于肉体,不执迷于财货,不执迷于功名利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心中愿景而存在。
拥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思想境界的人,必定不被名利欲望遮蔽慧眼,必定能够直视根源、直指本心,大凡“舍生取义”者,都有着这样的思想境界,而且也都是值得普通人敬仰的存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