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 正文内容

请问人生各年龄段的雅称?为什么?谢谢?

2024-04-19 00:56:35人生感悟1

谢谢邀请!

请问人生各年龄段的雅称?为什么?谢谢?

人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在现代,人们通常把人的一生分为婴、幼、少、青、壮、老六个时期。根据发展心理学划分: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2岁、 幼儿期2-3岁学龄前期3—6、7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 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30岁、中年期30—50岁、 老年60岁以后。

古时把人的一生分作幼、弱、壮、强、艾、耆、悼、老、耄、期颐十个时期。《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悼,而传。八十九十曰耄。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其中,把老年时期又分为耆、老、耄、期颐四个阶段,老年人的年龄下限界定为六十周岁。老年时期的“耆”字,解释为至也,即为进入老年人的开始,也就是界定老年人年龄的下限,故古有“六十花甲”之称。

又有《论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后人根据孔子的这段话,用“志学之年”指代十五岁、“而立之年”指代三十岁、“不惑之年”指代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代五十岁、“耳顺之年”指代六十岁、“所欲之年”指代七十岁。

垂髫——幼年的泛称。古时候,未成年的孩子不能戴帽子,头发下垂,因此也用“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童年的泛称。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豆蔻年华——指13岁的女性。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束发之年——指15岁左右的青少年。因为十五岁左右的青少年,可以把头发束起來了,故称束发之年。《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15岁女子。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弱冠之年——指20岁的男性。古代男生到了二十岁就要戴上帽子,行“冠礼”,表示成年了,故有此称呼。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稀之年——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指80-90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之年、龟年——指100岁。寿得3位数(100岁)称为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rsgw/70831.html